达县(现达川区),素有“四达福地”之称,幅员面积2780多平方公里,辖76个乡镇,120多万人口。地理位置优越,州河、巴河环绕全境,水上交通自古发达。汉渝公路,包茂高速、达渝高速、达巴高速;达成、达渝、达万、达巴铁路穿越境内。除已有的河市机场外,现又在百节新修机场。水陆空四通八达,是川东北交通枢纽和川东北出川的重要通道。这里是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全国次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成渝经济区配套产业高地、秦巴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中国富硒农产品与苎麻生产基地、川渝鄂陕结合部职业教育基地和区域文化中心、“成渝西”黄金旅游线的重要目的地。真佛山瑞霭葱倩,列宁街红色浪漫,仙女山翠峰如簇,九龙湖澄澈秀丽……
钟灵毓秀凤腾飞
达县职业高级中学就是镶嵌在这方宝地的凤凰山麓和州河岸边的一颗璀璨的职教明珠。始建于1963年金秋,原名达县红专学校,是四川省最早开办的两所职业学校之一。1969年7月,学校改为普高办学,更名为达县第三中学。1976年9月,更名为达县市第三中学。1985年9月,学校改为职高办学,更名为达县市第三职业中学。1992年,学校改为现名——四川省达县职业高级中学。
学校1997年成为省级重点职中;2005年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中;2006年成为首批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2015年10月,被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学校2012年8月被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教育厅表彰为“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9月被中共四川省委表彰为“全省创先争优基层党组织”;2014年4月,被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表彰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学校先后荣获各种殊荣300余项。
学校人文底蕴厚重,办学理念先进。以“一条心、一口气、一股劲、创一流”作为学校精神,以“厚德、精技、服务、崇新”作为校训,坚持科学发展,凸显精细管理,着力在改革中腾飞,在创新中跨越,在腾飞跨越中示范。学校已发展成为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科研有档次、学生有特长、就业有优势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筚路蓝缕职教兴
1963年3月,为了解决达县城区初中毕业未升入高中的青年的学习和就业问题,达县人民政府同意并报达县地区行署批准,由达县教育局筹办,成立了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达县职业学校”,这是全省最早开办的两所职业学校之一。职教滥觞,筚路蓝缕,创业唯艰。历经跋山涉水,校址选定在当年达县城南郊、铁桥(现通川桥)南端上游500米处的店子梁生产队的刘家祠堂。3月,达县景市区书记潘志敬被调至学校任校长,时有教职工9人,党员3人,学校建立了党小组,与达县进修校合为一个党支部。学校设兽医和机械两个专业,课程按三年制中专开设,采用工学结合模式办学。9月,学校正式招生,全校招生80人,两个专业各招生40名。
1964年,学校开始修建一楼一底砖木结构瓦房一幢,面积629平方米。4月学校接收了达县河市农校、达县工业高中的10000多册图书、显微镜和电学仪表等。
1965年,学校共有20名教职工。由于党员增加,学校成立了党支部,潘志敬任书记。通过艰苦创业,教育教学初见成效,学生在兽医教师牟明照的带领下边学习边实习,他们高超的“治仔猪百病”技术深受养猪户的欢迎和赞扬。机械专业学生也深受达县机械一厂等单位的赞扬,希望把这些学生分配到本厂工作。
1966年9月学校改名为“达县红专学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生外出串联,教学受到极大冲击,基本处于“停课闹革命”状态。部分教师与学生仍坚持学习和实践。
1967年上级号召“复课闹革命”。
1968年大联合成立革委会筹委会,潘志敬任主任。
1969年初学校恢复“达县职业学校”名称。9月办起轴承修配厂,师生员工定期参加勤工俭学劳动。除66级学生外,235名学生全部安排就业,学生青建成等相继成了本单位的技术骨干或领导。1969年正式成立革命委员会,潘志敬任主任。军宣队进驻学校(0060部队李世英)。9月经县政府批准,“达县职业学校”改为普通中学——“达县第三中学”,老“达三中”就是这样来的。
1970年1月春季招生两个班110人。学校成立了女子篮球队。学校根据上级要求,开展“清理阶级队伍”和整党建党学习,教职员工寒暑假都集中到达一中参加整风学习。
1971年,军宣队撤离学校(当时只有李世英1人)。工宣队进驻学校,成员先后有机修厂苟国召、县农机厂罗申福等。在校生计220人。部分符合当兵条件的学生被应征入伍。学校女子篮球队参加达县教育系统篮球运动会获得冠军。
1972年上级通知将该校改办成“完中”,规模扩至8个班,全校共314名学生。元月,70年招收的首批学生毕业,其中城镇初中毕业学生响应党中央号召下乡当知青,农村户口学生回生产队劳动。革委会主任潘志敬调达县景市区委工作。原渡市中学教务主任刘作明调来我校任革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时有教职员工33人,党员7人。寒暑假教职员工集中到达一中参加整风学习和到堡子沙滩河水库修建地劳动。
1973年12月30日学校党支部召开自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的第一次党员发展大会,吸收付新书同志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4年学校修建6间教室和教师宿舍六栋平房。因受张铁生交白卷事件的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陡然下降。学校学习推广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进一步开门办学,把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作为两门主课。经上级同意在达县南外镇土地垭六队办分校,随即安排教师带队分批组织学生到分校劳动锻炼。唐明达、付新书为分校负责人。
1975年初中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接上级通知将分校转移到铁山黄矿梁(原达县女子劳改农场),有土地40多亩,其中茶地20多亩。继续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分校劳动锻炼。63年至75年是我校开创、起步年代,学校相当长一段时间只有校长一个人负责全校所有工作。无奈,教学管理也是临时找两个教师组成教改组负责教学,政教工作完全让团委包了。
1976年因行政区划变更,原达县被一分为二,城关镇及周边几个乡组成达县市,剩下的仍为达县,我校划归达县市管辖,10月学校更名为“达县市第三中学”。撤销“达县市第三中学团总支”成立了“共青团达县市第三中学委员会”,付新书任书记。由校团委负责成立了“党课学习小组”。
1978年5月撤销“革委会”,实行校长负责制,原革委会主任刘作明任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自70年起到79年由于实行划片招生,我校生源还可以,77年恢复高考。次年8月高79级2班学生罗向东考上大学,他是改为普通中学以来,恢复高考后考上的第一个大学生,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原职业学校的学生青建成也于同年考上了大学。
改革开放教育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全面拨乱反正,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教育胜景悦心田。国家把教育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战略指导思想。为服务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办好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在历届领导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励精图治,团结奋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达县职业高级中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发展困难的破旧学校到招生火爆的职教明星,由“市重”到“省重”到“国重”到“国示”,几年一个新台阶,步步迈入发展佳境,办学成果辉煌喜人。
1979年,学校有初中8个班,学生568人;高中3个班,学生133人。学校生源与日俱增,校园建设日新月异。为美化校园,学校修建了花台10个,种植了绿树花草。还发动学生给学校捐二煤炭灰平整扩建操场600多平方米,平整了学校至东风桥的道路。1986年7月学校动工修建“三楼一底”的教学楼1600平方米,学校共占地面积24亩,建筑面积2323平方米。时有初中6个班418人,职高4个班211人,开办机电、财经两个专业。全校共有学生629人,教职员工48人。1989年,为改善办学条件,平整校园,又拓宽运动场地2000平方米,修建花台18个。1993年,学校新建2883平方米教学楼一幢,补建实作楼顶两边教室280平方米,修建实习工厂80平方米。2008年2月,时县委书记、人大主任陈光礼主持召开了专题会决定整体搬迁达县职高到南外板凳山八组,占地300亩,投资1.5亿元,并成立了县长李春为组长的迁建领导小组。2012年杨柳新校区场平工程基本结束,BT模式招标工作有序进行。学校制定了《创建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的实施方案》。5月学校打造了价值300万元的集民航地勤、安检、乘务为一体的航空服务实训基地。2013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统筹要求,学校新校区由达县南外杨柳垭转移到北外张家坝,入驻达州市“西南职教园区”。达州市人大主任胥健、副主任杨佳鹏、副市长吴应刚及达县县委书记许国斌等分别来校视察指导工作。2014年学校将杨柳教育园区整体移交达川区教育局,入驻西南职教园区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
突飞猛进新跨越
新世纪新跨越, 新的领导班子不断加强学校管理,推进教学改革,狠抓专业建设,注重民族教育,学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0年达县县委、政府把达县职高创建“国重”纳入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县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为适应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模式:以职业高中为主,以特色初中为辅,双翼并展,共同促进。2008年,为突出中职教学特点,学校将年级组改为专业部,竞聘了专业部主任、副主任。本年度,四川省中职招生座谈会在该校举行,省教育厅职成处吴蕊处长等出席。2008年,学校获达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技能大赛“团体金奖”、“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陈军等主研的《中职学校分类导学的实践与研究》获达州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省人民政府二等奖。李尚景老师获“四川省第六届中小学美术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2009年根据四川省委、政府决定,内地学校即年起招收藏区学生,达县职高招了100多名阿坝州藏区学生,这是一项崭新工作,上级非常重视,时省委副书记李崇禧、省政法委张处长、达州市古市长、达县冯远国副县长等曾来我校检查指导藏区学生工作。2010年学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9+3”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施意见》、《“9+3”工作奖惩实施方案》、《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等系列制度。
依法管理德育优
历届领导十分重视学校管理、依法治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全面发展。1980年,学校为加强管理,制定了《学生奖惩条例及实施办法》,对学生奖惩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学校成立了校长为组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的体卫艺工作领导小组,艺体组负责对学生进行达标测验。1981年高中由二年制恢复到了三年制。9月学校开始贯彻实施教育部颁发的《中学生守则》;学校根据我校具体情况制定了“十要”、“十不准”,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1982年,学校响应中央号召, 成立了“五讲四美”活动领导小组,在我校开展了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系列活动。1988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学校把德育摆在工作首位,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等。1991年,市教委确定该校为德育试点学校,学校制定了《1991—-1995年发展规划》。是年,我校服装模特表演获省“希望奖”,四川省教委副主任杜江为学校题词“获殊荣当之无愧,育人才劳苦功高”。他在时达县市市委书记邓仕才等的陪同下到校视察赞:“三中职教办得生机勃勃”、“三中职教搞得热火朝天!”同年,学校办起了全市第一所“团校”,聘任市团委书记贾云为名誉校长。市法制领导小组确定我校为“二五”普法教育试点学校。1994年,达县县委组织部任命唐明达为党支部书记,批准罗泽林、邵永金任达县职高副校长;达县县委宣传部批准付新书任县职高政教主任,陈林任教务副主任,陈军任办公室副主任,张元平任总务处副主任。学校成立了“业余党校”。4月开展了第一个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省职教处周品良处长来校视察并题写“一条心、一口气、一股劲、创一流”的学校精神。学校被授予“地级文明单位”、县“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校团委被团省委授予“优秀团组织”称号。1995年学校被认定为“地级重点职业中学”。党支部被地委授予“优秀基层党支部”。唐明达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校邀请著名诗人梁上泉给师生作了“青年人如何立志成才”的专题报告。1999年学校成为省重点职业中学后,就升格为“县团级”单位,校级、副校级干部属市委组织部管理。学校成了达县的标杆,达县地区职教的排头兵,享誉全川。是年,达县地区“一五”普法启动仪式在达县职高举行。省司法厅李厅长一行来校检查工作指出:达县职高依法治校很有特色,是一面旗帜。是年,达县依法治校工作会在达县职高召开。学校荣获“依法治校模范单位”、“达县目标管理一等奖”。2000年学校拟订了《达县职业高级中学办学章程》,明确了办学方向,规范了办学行为,提供了依法治校的根据。2007年4月学校被授予首批“全国德育工作重点示范基地校”。12月达县纪念“12·9”运动暨成人宣誓仪式在达县职高举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郭莲、副县长冯远国、团县委书记邓剑等出席。2010年5月学校申请立项了市级科研课题《“9333”中职德育系统工程的建构与研究》,开启德育工作的全新视窗。其中的 “9”指系统开展爱岗敬业等9项专题教育活动;“333”分别指“3全”育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3化”管理(常规化、精细化、企业化)、“3成” 理念(成型、成人、成才)。该课题2014年6月获省人民政府二等奖。2015年3月17日达县职高党建办成立,王成任主任,打开党建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艰巨宏伟“创重”路
2001年县政府把达县职高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从此学校步入了艰巨宏伟的“创重”之路。学校制定了《“十五”发展规划》,力争到2005年把学校办成“一流规模、一流设备、一流师资、一流质量、一流管理”的国家级重点职中。学校还制定了《“四五”普法规划》、《“十五”期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学校与达州市通用家电公司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2002年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加快达县职高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步伐现场办公会议纪要》。学校与长虹电子集团、达州市新达压力容器厂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与武警达州市支队签订了“警民共建公约”。学校认真贯彻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中职生”的素质要求。2003年达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县委副书记、县长张顺帆为组长,副县长吴传全、教育局长李勇为副组长的“达县职高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领导小组”。学校制定了《2003—2007发展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为创“国重”,县政府决定将达县白马初级中学整体并入达县职高。县财政挤出70万元用于达县职高创建“国重”。12月学校被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被省教育厅授予“省校风示范学校”;学校荣获市级“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依法管理示范学校”。在校生达3300多人,高考上线226人,喜获达州市对口高考“九连冠”。新建12000平方米教学楼一幢,9月投入使用。2004年8月,陈军同志主持学校全面工作,负重前行,局面新开。县政府再次把我校创“国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计委批复同意在达县南外镇杨柳小区征地150亩,投资7000万元修建30000平方米的“达县职高联合学校”。10月22日,以梁应源为组长的专家组对我校“创重”进行检查评估验收,25日验收结束,专家组“一致同意推荐达县职高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被省人事厅、教育厅评为“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先进单位”;学校被市委、政府命名为“达州市劳务开发转移培训基地”。2005年1月,我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蒸蒸日上再跨越
2010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上下齐心协力,朝气勃勃,学校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由200多人上升到近400人;年年招生1500—2000人,在校生6000多人。学校被省教育厅、法建办授予“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被市教育局评为“师德建设年”活动先进集体;学校综合目标考核获县“一等奖”。近10多年来,年年对口高考上线人数均居达州市同类学校之首;学生出口畅通,就业率达98%;德育制度健全,队伍壮大,人员到位,措施得力,效果突出。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殊荣频获,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由过去的“丑小鸭”,变成了一只“金凤凰”。2011年,学校党政经过充分讨论作出了决定:学校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陈军为组长的“创示”领导小组。创建职教联盟与职教集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产教融合。2015年4月1日,达州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话活动现场会在我校举行,市教育局李孟然副局长等出席会议。4月,民族教育单招考试再创佳绩,30名毕业生,28名顺利通过,单招过关率达93.3%。同月,学校选手参加四川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喜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以“中国梦、科学梦、青春梦”为主题的第30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学校喜获一、二等奖各3项。4月28日举行“激扬青春志,成就中国梦”为主题的“五四”文艺演出。该月,学校抽调庞启波、赵新春、姜君、张黎四同志到达川区银铁乡驻村扶贫。5月7日邀请成都“五进”消防培训中心教官黄山为教职员工上了一堂消防知识普及专题讲座。5月学校参加达川区第八届中小学艺术节,囊括了大赛全部奖项,喜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7月李尚景指导学生张雪莲画的水粉画《老房子》获达州市一等奖;李尚景、罗玉梅指导学生贾镇齐绘画的《石桥古镇》获达川区第八届中小学艺术节二等奖。7月对口高考上线417人,其中单招307人,获达州市对口高考21连冠;中考成绩居达川区首位,A+1上线112人,A+3以上173人。7月30日,学校成立以陈军为组长的校志编纂领导小组。9月,校党委在党员中开展“党的旗帜飘起来、组织生活严起来、党员素质提起来”主题教育活动。全校开展“三讲三比”活动:讲品行,比师德;讲业务,比水平;讲责任,比奉献。10月,王成被评为达川区优秀教师;严万里获达川区中小学青年教师多媒体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0月16日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彭涛为组长,省教育厅职成处李睿、高教处蒲子晗带队的省教育厅中高职衔接调研组来校调研。12月8日学校经教育部委派的省专家评估组检查验收,成功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改革图新殊荣多
通过历届领导的改革图新和全校师生的共同拼搏,狠抓分类导学、教学诊改、技能大赛与师资培训,学校师资队伍不断增强,办学质量年年提高,办学业绩步步攀升,办学殊荣连连增多。1985年,初升高统考成绩初见成效。86年排名全市第三(达高中第一,达一中第二)。87年名列前茅,88年跃居第一。但此时,高中部的教学质量却明显滞后,升学率低,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压力大,改革开放的社会形势急需培养技术型人才。5月经教育局决定报市政府批准将该普通中学“达县市第三中学”改为职业学校“达县市第三职业中学”。1988年11月2日,唐明达同志被聘为达县市第三职业中学校长,文柱任副校长。学校与市纺织工业局签订“纺织专业联办协议”。1990年,为更好突出职高的专业特色,学校改年级组为专业组。9月杨刚同学升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后获医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本年度学校被省教委评为“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校团委被团中央评为“实践教育先进单位”。档案管理升省三级达标。1993年,达县县委宣传部批准罗泽林任达县职高教导主任,樊文光任生产实习处主任,邹继松任总务主任,周明任政教处副主任,邵永金任办公室主任,杨娟任学校团委副书记。学校开展了公开课、优质课竞赛,举办了首届师生技能大赛。1996年学校制定了《1996—2000年职教发展规划》、《“三五”普法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学校分别与县乡镇企业局、地区汽车运输总公司46队、机械厂、农机局等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职高达22个班1100多名学生,团员614名,35名考上大学,居达川地区第一名。学校被评为“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省级先进职工之家”、“地级最佳精神文明单位”、县“常规管理示范学校”、“先进党组织”。1997年3月,学校通过省教委评估验收成为“省级重点职中”,并增挂了“四川省达县职业中专学校”校牌。学校被授予“省级十佳卫生单位”、“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开办了“软包装彩色印刷厂”。举办了第四届师生技能大赛。1998年县委副书记肖雷、常委吴传全、副县长王明珍来校召开了“迎‘省重’复查验收”办公会。学校获“教育目标管理一等奖”、“勤工俭学先进集体”、“‘三五’普法依法治校合格单位”,校团委被评为“红旗单位”和“十佳团组织”。付新书同志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师”和达川地区“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2006年1月,陈军同志经市委组织部考察正式任命为达县职业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学校工作再上新台阶。为适应中职教育形势,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拿“双证”、做“双师型”教师的新要求。当年参加国家、省市县培训50人次,30余人取得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等证书。对口高考上线533人,获达州市“十一”连冠。同年,参加省中等职业学校“高教杯”电子类学生技能竞赛,该校2007级学生邹东获白电维修比赛金牌和高级家电维修技工证;刘华等3人组成的达县代表队参加达州市计算机及应用学生技能大赛荣获“团体金奖”。学校被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省政府表彰为“中国西部名校”、“省级劳务开发培训基地”;被省教育厅表彰为“首批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全省教育系统‘四五’普法先进集体”。2011年学校与重庆师范大学、成都东星航空服务有限公司联办了“航空服务专业”,并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增添电子钢琴30套,开办了“幼师专业”;建立了“达县职高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达县职高会计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升为市级重点专业。学校被评为“达县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参加四川省第七届中小学艺术人才大赛,41人获奖:一等奖7人,二等奖17人,三等奖17人。2012年,招职高生2120名,初中801名,扶贫培训3120人,对口高考上线251人,获达州市“十八连冠”。学校被评为“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校党委被评为“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013年为提高教师素质,学校于11月和12月分别邀请清华大学教授张学政、德国专家巴尔博士来校讲学。送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区培训达300多人次。投入270万元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校展开了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教育创新、内部管理、队伍建设的全面改革。探索出“三年四段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办公软件应用》等9本精品教材和《单片机技术技能与实训》等7本校本教材。学校被评为“四川省内务管理示范学校”、“四川省示范性标准化学生食堂”、“达州市‘六五’普法先进示范学校”等。2014年学校中职招生2000多人;对口高考上线274人,蝉联达州市“二十连冠”;毕业1416人,通过高考、参军、推荐和自主就业等途径,找到理想去处,就业率达98%。崔庆文等43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省、市、区培训;胡知平等47名教师通过了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考评;樊文光、何国明等25名教师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教师出版专著7部,师生获各级奖项509项。陈军等主研的《“9333”中职德育系统工程的建构与研究》荣获省人民政府二等奖,它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集大成,陈军同志以其突出的教育管理成就被拟定为学区正高级教师的首要人选。学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中国创新型学校”、“川东北教育标杆学校”、“达州市法制细胞建设先进单位”等十多项殊荣。
长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勤劳勇敢的职中人,将弘扬“四个一精神”,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乘风破浪,奋楫争先,开创更加宽广辉煌的未来!